入学政策
“十条规定”要求各地要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同时,要对学生和老师进行随机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作业规定
“十条规定”对于作业量也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小学阶段不能留书面作业,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同时指出,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考试要求
对于考试,“十条规定”要求,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两次。考试内容严禁超出课程标准;同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补课现象
对于违规补课现象,“十条规定”要求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对于教辅材料的购买要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的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其它要求
另外,“十条规定”还要求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中国式减负”为何越减越累
网络上,家长们焦虑,面对重重的升学压力和择校竞争,给孩子们“放羊”会不会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老师们则认为,如今的学生负担多来自校外辅导班,减负令让学校很无奈;而本作为政策受益者的学生们,也有抱怨称“一切无作业、无考试的政策都是空谈”。一纸“减负令”,却换来了家长忧、学校怨、孩子不以为然的尴尬反响。
各路人纷纷就该话题展开讨论,家长担心跟不上,老师担心成空谈,校长担心砸招牌,专家担心无效果,在中考、高考的压力面前,还孩子一个无忧童年的梦想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有家长表示,“减负就是校内减负校外加负,哪儿爸妈真敢不给孩子上补习课?”“说文理不分科,以后什么都要一把抓,这种学术不精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小孩?”更有家长觉得“减负就是庸人自扰,祸国殃民,美国那些快乐教育,也是有压力的!说提倡创新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怎么创新思维?”
学校课业的“减”,或许给家长课业的“增”留出了空间。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快速增长,一些连锁机构甚至发展为上市公司。市场需求的旺盛,有教育内容多元化的驱动,有教育分工细化的内因,但家长的心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特定的生育政策、渐增的竞争压力、过快的生活节奏等复杂原因,家长们比自己的前辈,更热衷借用外力来规划子女的前程。这种热衷附带着竞争,极具传染力。市场“繁荣”的同时,自然伴生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良好却脆弱的动机,演变为难以自拔的“零和博弈”陷阱。之前人们多有诟病的“教师校外补课”,与其说是背后的推手,不如说是迎合市场需求的结果。
在小编看来,中国的教育,固然有问题,需要改。但更需要改变的是理念和制度,而不是模式和科目。无论是补习班,还是文理不分科,还是英语退出高考,这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育是否公平,教育是否素质。如果连基本的公平都很难保证,还一面提倡减负,那么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没有自身特色,甚至导致“拼爹”现象严重。同时,创新确实不应该是基础教育的目标,创新应该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只有有了知识的积淀,才能创新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连1+1都不知道等于2的话,又怎么能奢望能证明出1+1等于2呢?
因此,中国式减负还有待更贴近实际,不是为了培养懒孩子,而是为了培养精才子。当前还有两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是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二是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学生的负担要彻底减下来,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