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社会单元的积极参与。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学校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建设和谐教育,造就全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充分认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和谐校园,简单地说就是指构成学校教育中的各部分和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它应该具有“科学发展、团结有序、公平协调、诚信合作、环境优美、安全文明”的基本特征,其核心是通过展加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校内外“和谐”,达到学校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科学发展观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形态,它要求在统筹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实现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心、尊重教师和学生,努力营造使全体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二)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
(三)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基本潜能才能得到深入的发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与社会需要、师生利益、和谐稳定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学校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1、“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制度改革,积极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开放性、丰富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畅通、灵活、自由的学习、实践、体验、发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和谐学校的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就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的德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和内在规律,坚持正确导向,强化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参与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步伐也就加快了。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实社会的竞争压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积极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遵纪守法的意识、诚实守信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健全高尚的人格。要通过学校积极有效的培育,使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遵从社会的道德准则,促进师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内外环境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自律与管理的和谐;使学生懂得关注身边生活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惑的同学,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为同学服务,无私奉献,互助互爱,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美化环境,注重熏陶。学校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形势下更是如此。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努力营造更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学校软件建设,要从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出发,积极融入文化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造就优美的学校环境,使学生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发展,达到“无声之教”、“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努力构建和谐的干部教师队伍。
1、和谐校园的建设,班子是关键。学校要加强班子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学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和工作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其适应新时期需要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突出提高谋求发展的能力、管理事务的能力、提高质量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校长要任人唯贤,率先垂范,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依法治校,从严治校,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全体师生主动发展、和谐发展。
2、和谐校园的建设,教师是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教师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应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要切实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乐业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力开展“立师德、铸师魂、树师表、正师风”活动,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自律、自省、自警、自励的意识,使广大教师具备顾全大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努力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要采取课题引路、科研兴教的方法,激励和引导教师大力开展教育科研,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职工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大力倡导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要真诚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学校发展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改进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以学校领导班子为核心,注重理顺校内各种关系,明确各处室的职责和任务,形成相互理解与信任、支持与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建立疏通民意的畅通渠道,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领导层,及时妥善处理好学校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要完善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的沟通机制,学校的各级干部都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的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要建立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通报。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和职代会的作用,使校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五是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积极支持群众组织,主动为群众组织的工作提供一切有利条件,增强群众组织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为学校的发展进言献策。
(四)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学生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同时,学校要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要经常性地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家庭的长期的有效的联系机制,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积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协作,特别是要建立与当地党委、政府各部门及乡镇(街道)、村社(社区)的联系协调,组织教师、学生经常性地参与社会活动,努力为学校的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